产业为本: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肖申演讲实录

时间:2025-07-14

近日,2025昌平医药健康金融投资创新论坛在昌平成功举办。前FDA高级临床审评官、上海礼邦医药首席科学官肖申以《产业为本: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为题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当过9年医生,做了5年实验室,3年博士,还做过药物监管,我对投资界的认识和产业发展,也是2021年离开FDA以后接触的。他们找我主要是对我离开FDA以后对创新药开发进行意见评估。当时主要理解就是对药做了后期临床,王院士做的都是前期,是0+1,我们做的是临床开发到后期药物监管,这个时候他们找我的目的就是评估这个药快做完了,我觉得成功性有多大,这个药做完了以后结果怎么评估,这个药已经送到美国FDA,这个药成功性有多大,这是2021到2022年的事情。但到2024年到2025年就接触了前期的产品,中国的产品到海外以后遇到了什么挑战有哪些可能性,中国数据的可靠性怎么样,现在主要评估这方面的事情。通过这方面的接触我对药物开发,不仅仅是从临床开发和严管,对投资方面也有一些新认识,今天主要分享一下从药物开发监管角度对创新药的评估办法。

刚才王院士说了一张图,从2015到2025中国创新药的变化,我分享主要是早期的状态,就是2015年之前就是一个政策驱动创新药,那时候创新药很少,也是快速跟仿。2015年以后随着资本和政策的驱动,促进了创新药的发展。靶点验证这是0到1的变化,这个变化最为关键,就像我们做临床开发,做药物监管,我们能做的是保证不让药变坏,这是一个任务,但是把一个坏药变成好药这是不可能的,这一步到了临床开发,中国从临床阶段到临床开发,现在CDMO生产从也很多,最后形成终端市场闭环,这是创新药产业理解这个概念。

怎么理解DeepSeek呢,这个概念就是中国从真正的跟随、平行到最后领先,现在这个时候我们从2015年,特别是2020年以后创新药进入了DeepSeek时代,从原创性的深度探索,从大学到企业一起来进行研究发展。背景大家都很清楚,因为在创新药走向深度的时候,以前我们是快速跟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战,从法律合规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地缘政治各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逼着我们走原创,而不是跟随,投资界也知道,现在快速的Follow,导致我们不可能真正做有价值的产业化的产品,所以必须要走自己原创的道路。

在原创方面涉及到的情况很多,2015年创新药从11款到92款,中国占比从最初9%,美国47%,到中国24%,美国还是40%多,首付款从不足25亿,到500多亿,中国的药检机构也有快速发展,2015年一个IND试验需要3个月,现在45天,上海缩短到30天的时间,申报比率从10%到60%,多中心试验比例也开始走进多中心的试验当中。

这里简要回顾一下在IND研发和IND基准的变化,从2010—2024年,我们增长了2816%创新的IND,特别是在2020—2024年这五年前创新药变化有巨大的变化,同时不仅仅是药物研发,到药物批准也有很大的增加,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家,药物出海不仅仅是到美国,也到很多东南亚国家,欧洲国家。

这个是中国创新药进入了第一梯队,首批创新药当中,中国的比例从2015年3%到这边的39%左右,中国仅次于美国。同样,原创药是最主要的,跟随还是受影响很大,FollowCLASS就是真正的原创药,中国的比例也在增加,从最初9个到120个,也是仅次于美国,这个药还不是完全批准,在新靶点原靶点创新药当中追究的比例也明显增加。这是费用问题,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225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1592亿美元,在全球占比总体保持在15%左右。这一点是过去几年这两条线,这个首付款大家都知道,总体费用不是很多,根据我的经验,大的跨国公司买来的产品,最后有30%能够获批,大部分也不能完成,受款的比例也在明显增加。同时虽然IPO的钱在减少,一级市场也在建设,但是License ou首付款是在增加,这个首付款的问题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点,据说传出来一个首付款没有一个亿,这个比例确实有点高了,如果被国外公司买的话,首付款比例明显在增加,也是对中国原创产品评估越来越重视,证明了中国创新药的领先,在早期确实真正进入了DeepSeek时代。

在这个交易当中,中国出海越来越火,特别是从2023年底,2024年到现在,出海,包括建立各种合作模式,中国创新药占了越来越多的比例,而且中国的创新药在国外,特别是西方跨国公司的认识度越来越高。

目前中国创新药基础研发占40%,BD占35%,资本是25%,这方面是不是会改变,需要在座各位大咖评估一下中国的产品在研发和BD方面寻求哪个平衡。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中国上游最早的20年前出口原料,后来出现中间体,到下游现在开始做临床开发,商业化销售,中国的药物研发从初期到全产业链的过程,就跟这个DeepSeek名字非常符合。

药物研发过程缓慢,速度是在加速度的过程,前二三十年非常缓慢,最近五年是加速度的过程,有很多原因,包括政策,包括在座各位投资,也包括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开发到最后商业化,全链条的产业过程导致中国创新药蓬勃发展。

中美创新药产业链核心能力对比,这个不一一讲了,现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和靶点美国是领先的。研发投入,资金规模和效率,美国一年投入三千亿美元,投入比中国多,效率没有中国强,中国研发效率是高了。临床资源,中国是很高的,美国入一百个病人,中国会入三百个病人,从监管角度来说,中国的产品要出海,做试验是必须的,现在很多美国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喜欢在美国作为罕见病的药中国人并不罕见,可以把中国和美国的数据结合在一块进行获批,这点中国是占优势。生产制造供应链,肯定是中国领先。技术平台,前沿技术和技术平台,这方面美国投入比较多,市场支付,商业化能力,大家都知道美国的价格是中国的价格五到十倍,从定价和商业化能力方面,中国的创新药还有很多挑战。最后国际化能力,出海交易规模,中国在发展,大数还是美国做,美国在加州和旧金山美国光转化产品就有很多,所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DeepSeek的路径图,在目前的状态,中国创新药该怎么合作,怎么开发。首先,肯定离不开政策驱动,但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考量,中国创新药产业链不断成熟,在原研药方面,比如注册,现在中国注册方面有很多工作,香港要成立药监局,中国大陆怎么和它配合,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从靶点开发到全球临床试验设计,整个过程是覆盖创新药的全过程,有些是我们的优势,有些需要继续努力达到全面领先。路径分三个阶段,第一就是在科研方面,在学术方面,在0到1方面需要继续努力,包括王院士讲AI辅助靶点组合设计。另外就是全球临床设计与注册协同方面,中国的肿瘤药都是中国PI,中国的医院主导,但是在非肿瘤药物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包括心血管和糖尿病方面,但PI还是美国那边先开发,中国还需要继续努力,在非肿瘤药方面。同时中国和欧洲要共同推进一些药物的发展。再就是商业化路径与利益绑定,在座各位是专家,我不是很懂,这方面必须反过来支持前端,只有把第三段做了,第一段第二段看到第三段的前景才可以做,所以要形成真正的闭环。

我们要做到DeepSeek核心路径,联动机制,价值释放节点,共同推动创新药的发展。总结一下正从跟随者转向创新者,从跟随者变成领路者,技术突破+资本是基础,未来能够真正成为全球决策的中心是我们创新药的方向。能力建设:CMC、数据、注册、BD,合作模式升级,从License out到共同开发,掌控全球价值链,构建可持续红利,离开任何一个单独是不可能往前促进,必须全球链共同推进药物的开发。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