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来源:北京昌平 时间:2025-05-12
近日,北京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启动仪式举办。北京市率先在海淀区、昌平区启动创建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标志着北京全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
北京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启动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以未来健康为主赛道
未来制造和未来能源为副赛道
昌平区正在布局建设
北京市未来产业先导区
打造全球未来健康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全国未来制造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加速地
全国未来能源场景应用引领示范地
为什么是昌平?
Why ChangPing?
昌平位于北京西北部,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生态环境良好,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汇聚之区,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森林覆盖率达到48.7%,素有“京师之枕”的美誉。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昌平区建设先导区发展优势突出。
2024年,昌平区三大主导产业医药健康、先进制造、先进能源产业收入分别达到1040亿元、1646.9亿元、2532.4亿元,形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原创技术策源能力突出,集聚着全国唯一一家生命健康领域的国家实验室——昌平实验室,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多家部市共建的高水平研发机构。
产业发展政策优势突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了“1+1+N”产业政策体系,出台了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办法、促进昌平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暂行办法、促进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措施等政策,同时正在制定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
产学研联动发展优势突出,聚集了清华、北大、北航等41所全国重点高校的本部和分校区,汇聚科研人员4万余人,围绕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着力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如生命科学园和昌平园汇聚着知名科学家创办未来健康企业83家,能源谷集聚着“两张网”“三桶油”“五大发电集团”等央企创新资源。
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突出,产业平台丰富,搭建了各类关键共性平台36家,引入新生巢、飞镖国际等标杆孵化器,建成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全市首个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等;产业空间广阔,近三年年均产业用地供应超过千亩,可用产业空间达288万平方米;产业基金设立,区政府性投资母基金群规模超过420亿元,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
先导区如何布局?
How to plan?
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构建“一核四园多点”的先导区内部格局,即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命谷)为核心引领,中关村昌平园核心区、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昌平)、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育新基地(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未来星科智造产业园“四园”支撑,联动发展沙河医药健康产业园、小汤山美丽智造园、新元科技园、朱辛庄片区、赛迪产业园、水屯工业区等多点园区共同支撑。
强化与京内重点区域的联动发展布局,推动建立未来健康“双城”协同培育发展模式,积极承接中关村机器人创新成果转移,推动与延庆、怀柔等地区联合建立京北氢能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发展大局,推动未来健康前沿赛道“科技+产业”双链融合发展,推动京津冀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联动,推动氢能产业跨区域、集群化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总部基地在昌平、生产配套在津冀”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昌平)一期效果图
先导区培育路径?
围绕“一主两副”赛道,聚焦11个细分方向,未来健康主赛道重点发展细胞与基因治疗、脑科学与脑机接口、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美丽健康、AI+生物医药6个方向;未来制造副赛道重点发展机器人1个方向;未来能源副赛道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能源互联网、AI+能源4个方向。
部署实施“五个一”行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前沿核心技术,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承担生物医药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领军企业组建未来制造联合攻关团队,推动能源央企与民企共同突破一批氢能关键核心技术。
聚力打造一批标志性拳头产品,未来健康加快推出一批脑机接口标志性产品,跟踪和谋划一批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未来制造重点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和手术机器人研制和应用,未来能源推动一批氢能重点产品实现研发突破。
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性应用场景,加快推动脑机接口在医养和运动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医疗健康机器人在手术和康养领域垂直应用,促进合成生物在美妆等特色领域示范应用,探索推进新型储能多元化示范应用。
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化产业集群,努力构建世界级脑科学应用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全球领先的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机器人产业集聚新高地,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系统布局一批专业化平台载体,支持民营头部企业牵头组建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推动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未来产业中试基地,以育新基地为依托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孵化加速器,围绕能源领域大科学装置构建未来产业双创综合体。
以先行先试为抓手
昌平区优化创新要素配置
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积极推动向国家级先导区升级
持续推动三大赛道
形成技术策源、辐射津冀、引领全国的
发展格局
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构建经济发展新版图
贡献“昌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