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新发展 | 奇点中心迎来产教融合新动能

时间:2021-06-18

根据《“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建设任务中关于高等教育内涵的发展要求,明确需加快“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而作为校城融合示范基地的奇点中心,近期也陆续引入了一批优秀高校教师资源团队,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深化科教融通产教融合作出了更多创新实践。

拉紧高校协作“人才纽带”

奏响催化剂研究基础及转化的互动曲

2018年11月,杨成武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人才引进计划召唤,怀抱“顶天立地”的科研理想回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担任副教授,并组建研究团队,进军精细化学品催化剂产业,围绕在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工程开展研究。

催化剂和催化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催化剂的创制和催化技术的发展,均将催化作为新世纪优先发展领域。而我国,在工业催化诸多领域的水平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被“卡脖子”。

比如,用在汽车尾气催化剂制备的氧化铝,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基础催化材料,我们还依赖于进口。面对这一现状,从高校实验室走出来的杨成武不仅要“顶天”,还想要“立地”。杨成武回国之后两头兼顾, 一方面做催化剂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则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布局精细化工产品应用的项目。“当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杨成武教授如是说到。

目前,由杨成武教授领衔的成立的研究团队已落位昌发展·奇点中心,隶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围绕在工业物质转化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催化体系及催化反应工程开展研究,特别关注催化剂微观结构及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动态表征。

推动产教融合培养落地

奏响校企合作协作曲

为更好响应《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中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任务,在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等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决定由刁训刚教授牵头建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储能技术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储能技术学科有13 个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师生从事与储能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工作,同时一直有相关的本科专业作为支撑。特别是在空气压缩储能、氢能(产氢、 储氢和用氢)、飞轮储能、 超级电容器、 储热/储冷、 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与航空航天技术密切相关互为衍生并具有鲜明航空航天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

同时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成立了“能源工程系”, 并在全校范围成立了“能源与环境国际中心”,由刁训刚教授任主任,专门负责与储能技术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经过多年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北航储能技术学科建设从2020年启航,已经建立了多种储能技术的软件和硬件平台。

抢占新材料技术先机

奏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前进曲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殷鹏刚教授负责的北京濮源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拥有博士、硕士为骨干的为数10余人的科研团队,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聚碳酸酯技术进行优化升级,形成更完整更优级的工艺包。

2016年,河南盛源集团在聚碳酸酯技术仍为国外垄断情况下,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聚碳酸技术,并成功建成投产年产13万吨的聚碳酸酯装置。此为国内首创第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聚碳酸酯技术的民营企业。

多年来,由中国昆仑工程公司进行工艺设计,建设年产800吨的中试装置,运行正常后,建成投产了13万吨聚碳酸酯装置。该研究院旨在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碳酸酯新产品与制备新技术;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时代材料的应用方面开展战略性前沿研究,并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工程装备开发等应用技术及行业共性技术研究。

所谓校城融合,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及学科优势的有益途径,是打通实验室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办法。位于中关村示范区、未来科学城政策范围内,坐拥沙河高教园优越的战略位置的奇点中心来说,它与校城融合的理念相伴相生。近年来也已经逐步形成以北师大科创园、北京先进自主导控系统研究院、中财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为格局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此次北航教授团队的资源整合入驻,更是奇点中心在资源整合、互通互享,大中小企业融通联合的重要举措。

未来,奇点中心将充分发挥校城融合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校地、校企、校际之间的对接合作,助推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更高的精度、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质量向着科教融通、产教融合方向发展,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科研成果与特色企业的高度融合。

扫一扫,加关注